奋楫高歌西财答卷 当前位置: 首页> 奋楫高歌西财答卷> 正文>

奋楫高歌 西财答卷之六:奋力攻坚,研精覃思促发展;锚定创新,科研赋能谱新篇

2024-11-25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西南财经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和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四大核心战略”,对照“八大改革和建设任务”,以“新财经”为战略统领,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着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体系,前瞻布局财经科技创新,统筹推进高端财经智库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学术创新水平和服务国家能力。

高水平高质量成果丰硕 学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要服务‘国之大者’,牢牢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行业需求,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积极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2024年3月,学校党委书记赵建军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调研时强调。

把方向、明思路,交出科研成果优秀答卷。

学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践行“四个服务”使命,坚持“四个面向”,深度服务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构建“财经+科技”科研大格局。

在“全面推进‘新财经’战略升级,加快建设财经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思路下,学校坚决破“五唯”,积极推进科研评价改革,建立科研荣誉体系,推动科研与社会服务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精心组织培育“大项目”,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89项,获各类科研经费4.05亿元,其中重大重点、杰青优青项目共35项,同比增长105%。

学校聚力产出“大成果”,高水平科研成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标志性成果持续增长,学术竞争力显著增强。五年多来,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83篇,在Natur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7篇。发表CSSCI论文1861篇,SCI、SSCI论文共5281篇,同比增长268%。出版专著281部。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37项,同比增长85%。323篇咨政报告被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党委政府采用,同比增长309%。

学术期刊建设有声有色,学术阵地引领力更加彰显。

《经济学家》获评“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财经科学》获评“全国精品社科期刊”,Financial Innovation(《金融创新》)被SSCI数据库收录且影响因子连续3年位列金融和数理方法领域期刊全球前5%。

发挥一流学科培优行动牵引作用 着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精神,发挥一流学科培优行动的牵引作用,完成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大研究专项布局,引导教师持续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构建习近平经济思想学术体系,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金融学、工商管理学、法学理论体系。

研究要实现新突破,必须发挥平台优势专长。

学校依托中宣部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院、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等学术创新平台,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研究成果。

学校出版《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报告(2020—2023年)》、新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变迁丛书、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研究报告丛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丛书等系列著作。

学校持续发布《中国金融安全报告》《全球系统性风险报告》《国际政治与金融安全报告》三大系列报告,成为我国金融安全领域非官方的权威系列报告。

2024年1月,盖凯程、韩文龙出版国内首部研究新质生产力的专著《新质生产力》。学校党委书记赵建军在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暨图书发布会上致辞时表示,“学校将继续努力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创新基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高地和中国特色新型财经智库。”

聚焦创新团队建设,持续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2024年10月,学校“数智技术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团队”获批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团队依托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统计学等学科领域,以决策表征与优化、基于大模型的金融知识图谱和微观主体金融风险智能预警与防控为主要攻关方向,旨在建设中国领先的新质生产力与金融安全创新研究群体、打造金融风险治理领域全国知名的智库研究团体,服务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体系和高水平财经科技创新。

聚力打造新型高端财经智库 切实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精准定位、不断深入。

学校依托金融、经济等优势学科,统筹推进中国金融研究院、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西财智库、省级新型智库、地方研究院等协调发展,引导各类智库聚焦“金融”和“西部”开展研究,推动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智库体系。

学校聚焦经济金融安全,18篇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单位采纳;编制《金融强国指数报告》,对全球36个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强国建设进行评估,相关指数系国内首次发布。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肩负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使命。

学校深度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布国内首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消费者信心指数”和“民生满意度指数”,出版发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研究报告》,87篇咨政报告被四川省领导批示或政府部门采纳,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库联盟,举办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

学校积极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充分发挥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优势,出版《中国西部开发开放报告》系列研究报告。学校与西藏大学共建珠峰研究院,产出专著《西藏2050:和谐、绿色、开放、现代化的世界第三极》等重大标志性成果,填补相关领域研究空白。

学校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劳动收入奖励计划”入选教育部《高校扶贫优秀案例选编》,“‘彝路相伴’凉山州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工作”项目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培育项目,中国粮食安全政策研究基地和中国民生指数研发中心被增补为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成果荣获中国智库索引CTTI 2023年度智库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等40多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大学联盟”,致力于加快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聚焦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 加快财经科技创新步伐

关键技术不能“卡脖子”,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学校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聚焦解决财经科技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依托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大数据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科技创新研发机构,持续开展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重大前沿问题研究获批“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仍存在需要大数据且不可解释的瓶颈。”林华珍教授团队拟突破这一瓶颈,“发展以有限数据为基础、具有通用性和基础性、可解释的深度学习,给出泛化误差上界、可解释度量及可解释参数的统计推断。”

基于AI领域的前沿探索研发的FOTOR平台成为国内第一、世界排名第三的在线综合图像图形工具平台,被GOOGLE PLAY授予“全球顶级开发者”称号,并被英国BBC科技频道称为PHOTOSHOP的后继者。

基于区块链技术研发的“9BaaS(9 Broad Blockchain as a Service)区块链服务平台”和区块链版权存证系统“像素蜜蜂”名列我国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名单(四川省唯一),为区块链网络信息安全全面赋能。

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 推动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

2024年3月,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永强在数字经济与交叉科学创新研究院调研时指出,“要以科研团队为纽带、以平台为依托,加强团队内部及团队间协作,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促进科研团队和平台相互协同,努力产出高质量、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充分发挥我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学校围绕科研范式转变和组织模式变革,按照新型“学科特区”思路,聚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推进财经科技创新,分别搭建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和数字经济与交叉科学创新研究院两大集成创新平台,遴选入驻22支以国家级人才领衔的跨学科大团队。

学校现有省部级科研机构16个,与全国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建立了深度合作,依托两大平台持续聚集资源,推动金融安全与行为大数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和智能金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获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并作为发起单位加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联盟”。

依托两大平台,学校科研团队聚焦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金融安全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产出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持续推动金融科技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有力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两大平台围绕“集成创新”“交叉融合”“联合攻关”“评价改革”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团队建设、项目管理、成果转化、经费支持、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改革,初步探索出一条财经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有效路径。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保障学校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

实现学校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有完善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支撑。

学校持续修订《西南财经大学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成果评价管理办法》,在评价中突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以及服务党和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更加强化科研评价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以及服务国家和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校制定《西南财经大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荣誉评选表彰办法(试行)》,进一步激励学院(研究院)提升有组织科研效能,激发广大教师学术创新活力,聚力产出高水平重大标志性成果。

学校健全科研机构管理制度,制定实施《西南财经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对科研机构的设立、运行与管理、考核与评估等作出了全面具体的规定,引导科研机构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学校发展战略开展协同攻关。

学校制定实施《西南财经大学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规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与惩戒机制,持续强化学风建设管理,大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学校修订《西南财经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西南财经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西南财经大学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办法》,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推进以“放、管、服”为重点的科研管理改革,解决师生在科研经费使用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充分释放科研活力和学术创造力。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学校科研工作坚持把服务国家需求作为根本方向、把深化机制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把有力支撑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面向未来,学校将在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攻克“卡脖子”问题、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做出新贡献,全面提升整体创新能力、贡献度和社会影响力,在教育强国建设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取得更大进步、作出更大贡献。